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azureimf 寫:
SONY WM1A簡評 : 沉穩紮實, SONY面對現代黑磚播放器應有的世代變革
象牙塔評論連結
ヘッドホン祭結束後,偶然發現我家附近的電器店也有展示WM1A
於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分了幾天帶不同耳機去測試試聽
所以有了這篇簡評
對於WM1A, 我心裡率直感想是有褒有貶, 整體而言我對於WM1A算是正面評價.
不過私心希望SONY的黑磚能夠降低一點價格, 不要老想著跟著AK賺金字塔頂端燒友的錢
當然, 這個系列的完全版是WM1Z, 只是高達30萬的售價讓我實在難以推薦給讀者, 無論其在黑磚隨身聽這個範疇下達到了什麼境界
所以在我心中會直接把WM1A當作是SONY新世代黑磚的標準機型, 10萬日圓3萬台幣的售價可說不便宜, 但至少還不到"不同世界"的程度
WM1Z/1A相對於ZX2, ZX100, ZX1世代有許多變革
最大的變革是SONY終於解放了Walkman的推力, 在平衡模式下可輸出250mW/16ohm功率
而且總算提供了High Gain模式, 讓使用者可以適性的驅動耳道與耳罩
第二個變革是, DSD終於能夠原生硬體播放. 不需要再轉成PCM了(僅限平衡, 單端還是轉PCM)
支援平衡輸出也是過往Walkman所沒有的, 不過這是大勢所趨
接下來也說一下幾天分次試聽下感受到的缺點
WM1Z/1A僅支援4.4mm, 5極的JEITA新規範平衡插頭
連SONY過往的雙3.5mm TRS平衡頭也不再支援, 有點打了SONY愛用者一巴掌
(官方有賣4.4mm新線, 2萬5日圓起跳)
再者, WM1Z/1A使用完全客製封閉的Android系統, 除了內建功能外什麼App都不給你灌
沒有Wifi, Youtube甚至影片檔理所當然的也不能看
使用的CPU性能奇差無比, 選取專輯曲目的時候遲鈍無比(體感只有4FPS)
加上掃歌慢, 在耳機展上我曾不怕死的插入128GB裝滿歌的記憶卡讓WM1Z來掃結果就是直接死機當掉
這次有先見之明預先準備一張2GB記憶卡只放入數十首試聽曲目, 但即使這樣也需要花上約30秒建立播放資料庫
整體而言, 操作舒適性與反應速度上, WM1Z/1A比起ZX2, ZX1甚至Z1070都來的差.
當然, 拿黑磚拿來灌App玩遊戲的畢竟是少數
犧牲一切只為音質, 至少在音響愛好者間是可以被理解的
WM1A基礎音響性能與音樂性走向
WM1A的基礎音響性能比起前世代的ZX2與ZX100有著中程度的改善
一掃以往貧若推力的負面印象, 提供了與各廠隨身一體機同等的推力與良好的解析度
在耳機驅動能力上也有著大幅度的改善, 至少驅動自家旗艦耳罩Z1R與高階耳罩Z7是良好的
驅動鐵三角A900TI下也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 甚至勝過不少入門等級的家用系統
WM1A具有SONY一貫中程度的特殊染色, 染色主要集中在中低頻與中頻
聽感上可以讓人聲聽起來更為溫潤帶有水分, 但又不會過分的增強甜度
其實日系廠商如SONY, ONKYO, Kenwood染色各有一絕.
WM1A的染色可以說忠實的繼承了SONY長年以來的調音美學
扣除WM1Z的前提下
以染色濃度來說, ZX2是最濃郁的, 其次是WM1A, 再來則是ZX100與ZX1最為清淡
依照SONY的傳統, 最為濃郁, Hifi且女毒的老SONY調音總是會留給當代的旗艦
WM1Z理當會比WM1A更為厚實濃郁(當時試聽Z1R感想也是如此)
不過我還沒有拿其他耳機去試聽過WM1Z, 則部份就留到下次分曉
搭配SONY MDR-EX1000
作為SONY Walkman的旗艦, 我私心在意的永遠會是與自家EX1000的搭配性
在High Gain, WM1A與EX1000的搭配性非常的好, 完全展現了EX1000應有的音響性能
WM1A搭配EX1000下的走向是溫潤, 中度染色但不過於濃郁
且對於低頻, 高頻有著相當好的控制力,
在低頻上能夠適度的展現出EX1000的音場寬廣度, 低頻的衝擊感與氣勢
在高頻上則溫潤不刺耳, 但同時擁有相當好的延伸與細膩度
而且這僅只是EX1000單端搭配下的結果
在近期試聽下覺得幾部適合EX1000的播放器(ZX100, Fiio X7, ONKYO DP-X1)中
WM1A雖不能說超越許多, 但以總和性能/染色/細部表現來說可以說是最為合適的
題外話, WM1A在Low Gain下驅動EX1000則顯得過於薄亮且空泛, 高頻也留下過多的毛邊感
我想Low Gain較為適合驅動動鐵耳道, 也希望WM1A不要只有Low/High設定
反正都是用軟體調整Amp Gain的數位VR可變電阻, 像ONKYO DP-X1a般提供4段增益設定會是更有彈性的選擇
搭配SONY MDR-Z7
WM1A以High Gain模式下驅動Z7的結果讓我十分經驗
可以說這是我聽過Z7在隨身單端上最好聽的聲音
Z7在這個搭配下三頻略偏下盤, 低頻但有適量但不強的能量感, 人聲顯得有磁性且略為濃郁
而高頻則難得的保持的一定的量, 甚至能夠感受到些許清亮透明的感受. 這在驅動Z7的搭配上是很難得的
在低頻上, Z7特有的"規模感"被良好的展現, 雖然音壓的衝擊性不及大功率的家用系統
但在聽感上反而適度的降低了Z7過於搶眼的低頻與中低頻, 使的聲音更加的三頻均衡
除此之外, 三頻的分離度相當好, 低頻不會影響的中頻.
在大編制演奏下曲目的試聽下單端的缺點 : 凌亂混雜感仍會呈現. 但這個結果已經不差
雖然僅使用WM1A單端驅動, 但整體驅動的完整性甚至贏過Z7官配PHA3的平衡輸出
這個結果讓我更為好奇趨動功率為4倍的平衡輸出與Z7能夠擦出什麼火花
不過原廠4.4mm平衡線要價2萬5日圓, 加上我本身沒有需求的情況下
要聽到Z7以平衡搭配WM1Z/1A的組合, 恐怕還是得跑一趟銀座SONY SHOW ROOM了
搭配Audio-technica ATH-A900TI
A900TI是一隻幾乎無音染, 調音直白且音響性高的「照妖鏡」型耳機
雖然近年來更多旗艦耳機的音響性解析度都慢慢超越這隻當年的ART Monitor旗艦
但A900TI作為辨識系統性格的Reference Headphone還是相當合適的
A900TI在搭配WM1A上
具有相當不錯的中頻厚度, 原本略弱的低頻也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補償
原本偏高頻犀利的A900TI, 在WM1A的染色下聽感變成中性略為溫潤, 雜食取向
而同樣WM1A的音響性能也展現在A900TI的高頻上
高頻延伸良好兼具纖細透明感但輪廓不至犀利,
人聲齒音也並不明顯
當下對比ONKYO DP-X1, 可說WM1A驅動A900TI的結果確實比DP-X1技高一籌
DP-X1雖也不錯, 但在聲音的穩重感與質感上確實WM1A高上一級
小結
WM1A擁有對比過往Walkman旗艦中最好的音響性能與推力
但相反的, 為了音質考量而大幅度的閹割了系統的自由度. 以及貧弱的CPU讓操作順暢度讓人略感不快
雖然WM1A支援USB Host, 但在本身DAC/AMP已屬優秀的情況下拿來當數位訊源輸出的意義確實不大
而WM1A除了播放內部檔案外, 並無任何外部輸入的能力
連以往ZX2, ZX1透過DLNA App由遠端遙控播放的功能亦因為系統完全封閉之故而難以實現
使著這台沉重如中階隨身一體機的黑磚只能專心做「播放音樂」這件事情
10萬日圓3萬台幣的售價, 在黑磚播放器中屬於中高價位
以價格來看, WM1A的音質在播放器範疇來說可說物有值
但過多的系統限制與惡劣的操作性的確會讓人降低購買的慾望
以上, 我目前對於WM1A的感想是持平
對於SONY有愛, 且手中滿滿各式SONY旗艦耳機的讀者或許可以考慮購入
整體評價
95
兼具韻味, 驅動能力與音響性能. 唯操作稱不上順暢
解析度
93
解析度在隨身聽中屬於最優秀級別, 與高階隨身耳擴與入門家用系統相當
分離度
91
分離度優秀, 但因富含音染之故細節間稍有朦朧感
氣勢感
90
在大編制演奏中可呈現不錯的氣勢與規模感
纖細感
93
纖細感/空氣感極佳, SONY拿手的日系表現手法展露無疑
人聲韻味
93
傳統中性偏溫暖的SONY人聲調音, 不溫不火不急不徐恰到好處
音場營造
88
音場感為中型立體, 人聲略為向前拖近, 縱深感較不強烈
耳擴素質
92
SONY Walkman隨身聽有史以來最有誠意, 驅動能力與素質皆優秀
低阻耳罩
94
以ATH-A900TI測試, 可完美驅動比擬家用系統
暫無測試
動圈耳道
96
搭配EX1000, E40測試, 表現極為優秀
動鐵耳道
94
以IM03, IM02測試, 表現極為優秀
Ezra 寫:AZ大 象牙塔主頁先前的那些評測我為什麼找不到了
之前看您a900xltd的評測之後被毒到入了幅
感覺喉音處理的非常到位,只是人聲非常的遠,有種被樂器演沒了的感覺
是因為沒run開嗎?還是別的什麼問題?
最近有時間想靜下心看看您之前對cdp座機的評測,打開論壇發現之前的評測都消失了
是在整理嗎?
cmlai 寫:我認同AZ兄說的換耳塞比換線容易調音,
現在手上的IM70和E40裝的是CKR90的耳塞。
之前看到AZ兄稱讚CKR90音場最廣,
我就很想得到它的耳塞,拿到後果然是如此。
可以說最近鐵三角最近的進步耳塞有很大的貢獻。
我的CKS1100裝的是CKR100的耳塞,
因為這個耳塞雖然提升音響性不如CKR90耳塞,
但適合下半身偏暖的耳機。
IM70裝CKR90耳塞變化最大,音響性改善很多,
原來IM70的耳塞根本是高低頻截止器。
E40本身的耳塞其實也很好,只是會稍微抹一點細節,
但很有韻味,還沒拿到CKR90時,我拿來裝在CKS1100,
現在E40的耳塞拿來壓抑CKR90失控的高頻齒音,
不換我沒辦法用CKR90原來的耳塞靜下來聽完一片CD。
CKR90我也換上CKS1100送的有線控的星型四蕊線,
是有壓抑一點高頻,但過多的高頻細節還是讓人難受。
cwl198180 寫:AZ大,之前剛好看到你2013年 對usb線的評論,而現在又看到你大讚teac ud 301,而有點想改善現況。
試過把開關小型家電風扇也會令led mon 閃屏的雜牌拖板改成Belkin 7位 gold series 後,音質有少改善,led也不會閃屏。
家裡設備,Asus usb u7 echelon【rca】> philips css9216
1. 想請教把usb 改成電源分離會有改善?
2. Diy 方面,用【被分解的雜牌拖板】 的拖板線蕊當成usb 的電源線,及傳輸線,可行嗎?
3. 如果我想加一台較好的dac 或 av amp【2手也可以】,可以推介一些台幣萬元以下的給我嗎?
4. 假如加了一個2 聲dac,是否這樣出?
Asus u7 echelon 同軸/光纖 > dac 【rca】> philips css9216
4.1 請問出rca【或解讀類比】的機才是解碼的?
4.2 第4問中出同軸的u7 echelon 就只是過度了?
4.3 philips css 9216 只是做放大功能?
5. 連接的機越多,音質扭曲是否越大?
6. 最後少少的疑問,asus u7 中用了cs4396 作2聲解碼,多聲道有cs4362,作為一個多功能usb sound card 總合來說cp 值算可接受嗎?
cwl198180 寫:謝謝AZ大的解答
但我還有點疑問,其實我對音響的運作還是一知半解。
想知道以下例子的運作來為日後音響定位:
電腦 > A 多聲解dac 出同軸 > B dac 出同軸 > C pure amp 出rac > D 擴音 > 喇叭
以上,A 把電腦音元變成數位同軸輸出?
B, 是否只是過度,而沒有用處?
只有到C 的時候才會數位同軸解碼再放大音響再以類比輸出?
D 不會做解碼,只是再放大C 類比的音響到喇叭?
。
cwl198180 寫:我想是文章不清晰而令你誤會了,心感抱歉。
其實我是想diy 一電源分離線給我的asus u7, 期望著穩定而充足的電源能令asus u7 分析力,細節有提升,而UD-301 我還沒用擁有的
而diy usb dac 的線材上,我想用拖板線取代20 awg 線,不知是否可行? 因為拖板線的材質應該也不差,加上也粗。「用拖板線只是因為我近日換新拖板而分解舊的」
最後,我的日常是80%聽2聲道,20%5.1 聲道
目前5.1 是用asus u7 把聲音輸出到philips css9216, 及center, rear分別 legitech及NBS10 藍芽喇叭而己。
目前想增加philips css9216 的2聲道分析力,期望著能聽到更多細節位「主聽英文及動畫歌曲」 ,請問那個dac 能在萬元以內可推介給我,謝謝
azureimf 寫:cwl198180 寫:謝謝AZ大的解答
但我還有點疑問,其實我對音響的運作還是一知半解。
想知道以下例子的運作來為日後音響定位:
電腦 > A 多聲解dac 出同軸 > B dac 出同軸 > C pure amp 出rac > D 擴音 > 喇叭
以上,A 把電腦音元變成數位同軸輸出?
B, 是否只是過度,而沒有用處?
只有到C 的時候才會數位同軸解碼再放大音響再以類比輸出?
D 不會做解碼,只是再放大C 類比的音響到喇叭?
。
B只是過渡沒有作用沒錯, C擴自帶DAC功能所以才能夠RCA輸出, 此時也浪費了C的類比擴大功能
你可以選擇拿掉B或是或是A->C->喇叭, 如果D的擴大效果比較好則可以A->B->D->喇叭cwl198180 寫:我想是文章不清晰而令你誤會了,心感抱歉。
其實我是想diy 一電源分離線給我的asus u7, 期望著穩定而充足的電源能令asus u7 分析力,細節有提升,而UD-301 我還沒用擁有的
而diy usb dac 的線材上,我想用拖板線取代20 awg 線,不知是否可行? 因為拖板線的材質應該也不差,加上也粗。「用拖板線只是因為我近日換新拖板而分解舊的」
最後,我的日常是80%聽2聲道,20%5.1 聲道
目前5.1 是用asus u7 把聲音輸出到philips css9216, 及center, rear分別 legitech及NBS10 藍芽喇叭而己。
目前想增加philips css9216 的2聲道分析力,期望著能聽到更多細節位「主聽英文及動畫歌曲」 ,請問那個dac 能在萬元以內可推介給我,謝謝
在二聲道的家用系統中用ASUS U7當DAC我覺得有點頭重腳輕, 這個等級我通常會拿到辦公室當加減聽的系統
解析度應該是不錯, 但電源處理, 類比電路上難有好效果. 建議加一點預算至少拉到UD-301/UD-501這個等級
USB電源分離線對於ASUS U7有意義, 但在家用系統中我則不會建議使用ASUS U7當純DAC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27 位訪客